《元谋县“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围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主动服务融入国家和省、州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滇中崛起增长极、现代农业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发展定位,牢牢把握“四个面向”战略方向,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人才强县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夯实创新基础、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才、壮大创新产业为重点,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切实提升全县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规划》由四个章节构成: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形式展望
一是发展基础,主要阐述了“十三五”时期,科技工作贯彻落实新时期国家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工作思路,以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主攻方向,以提升主导产业的科技水平为目标,始终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不断完善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不断推进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截至2020年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数达5家,全县实施国家、省、州、县级科技计划项目(含专项、基金)53项,获立项经费扶持1589.5万元,科技成果获奖国家级4项、资金支持346万元(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项,获资金支持及补助100万元),省级52项、资金支持402万元,州、县级24项、资金支持135.5万元。认定云南省农业科技示范园8家,云南省优质种业基地认定6家,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5户、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5家,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认定11家,彝乡科技领军人才1名,中青年学术带头4名 ,科技特派团1个,科技特派员43名,实现云南省科技特派员对贫困村全覆盖。院士专家工作站9个。四届州、县级科技入楚签约项目共52项,签约资金369490万元 ,落地项目45个(含1个省热区所与县政府签订的战略合作项目),落地资金260985万元,全社会公民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达12%。二是存在问题。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水平不高,全县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增长速度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不相匹配;科技工作成效不明显,科技人才队伍总量少,结构不合理,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十分缺乏;创新能力不足,全县创新型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创新力量、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整体实力还比较薄弱,大部分企业处于价值链低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创新生态不优,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科技创新政策与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的统筹衔接不够,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三是面临形式机遇和挑战。从国际看,科技创新速度显著加快,全球科技治理体系和科技规则加速重构,大国科技竞争加剧,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从国内看,我国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国家立足新发展阶段,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把科技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创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省内看,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向科技要动力、向科技要解决方案的关键期;从州内看,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第二章:总体思路
一是指导思想。把握“四个面向”战略方向,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人才强县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夯实创新基础、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才、壮大创新产业为重点,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切实提升全县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二是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发展与突出重点,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带动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普及推广。三是发展目标。到2025年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达到全州先进水平,部分领域技术创新达到省内、国内先进水平,进入全国创新型县市的行列,2025年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7个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0%,科技型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比重达80%以上;新增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众创空间5家以上。 科技进步对农业贡献率分别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达12%。四是战略布局。“十四五”时期,坚持创新在我县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按照科技创新“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全县发展的战略支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和四个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形成高质量科技供给,为实现“滇中崛起增长极、现代农业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提供科技支撑。
第三章:重点工作任务
一是加快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其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以优质种业、特色有机蔬菜、特色经济林果、特色畜禽等为重点,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加大新品种引进选育扩繁、配套栽培养殖技术集成及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至2025年,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50项以上,引进特色种植养殖品种200个以上,选育新品种10个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科技特派员创办企业数 20个,培育科技型农村经济组织及创新服务机构30家,农业科技领先地位继续保持。全县90%的农产品达到绿色标准;其二,支撑新型工业产业化技术创新。2025年,全县工业企业产品合格率达98%以上,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80%以上;培育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12家以上、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4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1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其三,加强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202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化率达到30%以上;引进、培育具有百人以上规模的生物医药加工企业1户以上,规模以上健康企业5户以上;其四,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加快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研发能力,开展智能化装备、工业协议解析、工业无线通信、工业大数据分析、工业安全防护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应用5G技术:推动区块链技术与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推动5G技术在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公安、智慧交通、智慧出行、智慧城管等领域的创新运用; 开展高性能、低成本、集成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传感器技术和产品研发,物联网数据分析挖掘和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专业化物联网应用软件产品和服务创新。二是聚力打造创新平台,大力推进楚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坚持工业化理念抓农业,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着力建设元谋冬早蔬菜和冬季育繁种科技核心区。到2025年新增国家、省级技术创新平台(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5个以上。三是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到2025年,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户;加快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力争2家科技型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产学研协同创新,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国内外企业与我县企业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 技术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四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其一,人才引进,与1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种业、蔬菜、水果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各1个,引进高端技术人才100人以上,组建产业链技术服务团队3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其二,人才培养,选拔培养省、州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团队和技术创新人才15人(个)。选派科技特派员50人以上,培育科技型企业家40名以上。其三,人才引培平台,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3—5个。五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转移。重点围绕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农畜产品加工、新能源等优势产业,以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和关键技术为目标,整合科技资源,集中科技人才,实施知识产权培育计划,每年将申请支撑优势产业发展的专利技术转移转化不少于10件,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不少于5件,繁育一批农作物新品种,培育一批知名商标和品牌,研发一批农产品深加工新技术品牌。到2025年,培养技术经纪人10人以上。六是深化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2025年,整体完成“云南省元谋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县”综合目标,种业、冬早蔬菜和热带水果综合实力、干热区土地综合利用、整体品牌全面提升,在主导产业布局、农业高新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创新主体、创新能力、创新技术辐射范围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实现育繁推优质果蔬新品种10个,推广应用共性技术50件以上,推广应用果蔬40万亩以上,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10个,培育云南省“十大名品”3-5个,新增绿色、有机认证面积1万亩。集成应用热区源头减量施肥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30余项,示范乡镇农业废弃物回收率80%以上,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缓解;七是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到2025年,整体完成“云南省元谋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县”综合目标,实现育繁推优质果蔬新品种10个,推广应用共性技术50件以上,推广应用果蔬40万亩以上,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10个,培育云南省“十大名品”3-5个,新增绿色、有机认证面积1万亩。集成应用热区源头减量施肥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30余项,示范乡镇农业废弃物回收率80%以上,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缓解。打造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村3个,与1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种业、蔬菜、水果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各1个,专家工作站3-5个,引进高端技术人才100人以上,组建产业链技术服务团队3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10家、星创天地3家、众创空间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户、专业合作社10-13家。
第四章保障措施
主要从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立规划监测评估机制四个方面加强措施的保障,建立规划监测评估机制,对规划及时跟踪、定期评估和修改完善机制,根据科学技术新进展和社会需求的新变化,适时对规划作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