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鸿雁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经济下行压力下,对我县蔬菜产业如何应对的几点建议”的提案,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元谋县依托天然温室资源优势,于改革开放初期开展种植冬早蔬菜,经过近40年的探索培育发展,以冬早蔬菜和热带特色经济林果为主的绿色现代农业在种植面积、种植品种、销售收入、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都在逐年实现新突破。2019年,全县种植蔬菜20万亩,外销量75万吨,农民卖菜总收入达30.5亿元;葡萄、小枣、橙子、芒果、青枣等热带水果种植面积达13万亩,年产值突破10亿元。在绿色果蔬产业的发展带动下,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3711元,连续17年位居楚雄州首位,其中50%来自蔬菜、水果销售收入,蔬菜产业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巩固。我县先后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100个无公害蔬菜试验基地县、“中国冬早蔬菜之乡”、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县、全国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云南省第一个出口蔬菜基地区域化备案县、云南省首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等诸多称号,是国家商务部、农业部指定的“商品蔬菜基地”“南菜北运基地”。
2019年以来,我县在巩固提升蔬菜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确保群众收入增长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高位推动以蔬菜产业为主导的“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工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和县长为双组长,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为成员的“一县一业”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还成立了以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指挥长,分管副县长任常务副指挥长的“一县一业”创建工作指挥部,从县级有关部门和乡镇抽调12名工作人员到指挥部统一办公,负责对全县“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工作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建立起以领导小组为统领,指挥部为抓手,农业农村局和项目乡镇具体组织实施的工作架构,确保每一个子项目都有单位负责、有专人跟进。县委书记、县长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指导示范创建工作,多次主持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亲自安排,亲自部署,亲自督查项目落地、工作落实。县指挥部领导、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定期不定期开展督查,及时检查项目推进情况,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二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借助各级各类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及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一县一业”示范创建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和绿色发展理念,提高群众对创建政策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为推动示范创建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凝聚强大力量。全县共安装“一县一业”示范创建户外广告宣传牌18块、户外20㎡大屏幕一块,印制宣传册2万册,制作宣传片7部,在各类报刊、新媒体平台发表“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宣传文章40余篇。
三是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规模化水平明显提升。全县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面积11.0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种植大户有366户,100亩以上的有90户、蔬菜规模化种植面积5.6万亩。云南芸岭鲜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蔬菜连片种植面积1200亩,云南自然之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蔬菜连片种植面积1064亩,元谋田鑫果蔬有限公司蔬菜连片种植面积700亩。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加工处理能力明显提升。元谋金沙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的高原特色蔬菜精深加工生产线扩建提升项目,产能提升30%,年产量达3000吨;云南浙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的蔬菜精选分拣自动化生产线建设项目,每年可精选分拣处理番茄3万吨;元谋县蔬菜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的蔬菜净菜加工项目,每年可精选分拣处理毛豆4800吨,极大地提高蔬菜精选分拣效率和分拣质量,促进外销。
四是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组织化水平明显提升。围绕提高农业经营水平和效益,积极培育省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核心和科技示范作用,利用自身拥有的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资源,广泛开展农业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农业新技术研究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种植和市场终端包装销售等社会化服务,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全县共培育省、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6户,育苗、植保、农机、农资配送、技术咨询等社会化服务组织450个;发展各类合作社388个,家庭农场62个。投入200万元贷款贴息补助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6户,撬动融资19657万元投入蔬菜产业。通过项目实施,提升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元谋县聚群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技术培训和农资配送服务,有社员2179人,开展技术培训1362人次,农资配送服务让利社员70万元;元谋热坝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元谋县金辉良种推广协会,每年可培育优质蔬菜种苗8000万株,供给4万亩蔬菜种植;元谋县新鑫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每年可为农户提供农机耕作服务4万亩,植保机械化服务5000亩。
五是完善标准体系,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在《元谋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手册》《元谋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综合标准》《元谋县A级绿色蔬菜生产技术手册》的基础上,制定绿色蔬菜生产标准5个,将一般性的技术准则提升为地方性标准,由无公害标准提升到绿色标准,为绿色蔬菜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在“一村一品”、蔬菜高效无土设施栽培示范、蔬菜新品种试验等试验示范项目的带动下,蔬菜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番茄、洋葱、黄瓜、菜豆等四大蔬菜主栽品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已初步形成。番茄已实现工厂化育苗全覆盖,黄瓜基本实现嫁接种植、大棚设施栽培,洋葱、菜豆全部采用地膜覆盖栽培,产量、品质和效益明显提高。6个蔬菜“一村一品”示范村带动农户4716户,规模化连片种植蔬菜1.16万亩,总产量7.85万吨,总产值26602万元。
六是大面积推广应用绿色蔬菜生产技术,绿色化水平明显提升。通过实施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挂牌保护、扩大绿色有机食品认证规模、组建绿色有机蔬菜联盟等措施,以及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蔬菜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化生产技术,蔬菜绿色化水平明显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全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23.9万亩,绿色食品产地认定面积17万亩,出口蔬菜质量安全认定面积21万亩,已累计获得绿色食品认证55个,有机食品认证87个。创建并认定绿色有机蔬菜保护基地10片,保护面积达1.26万亩。推广应用太阳能杀虫灯3500盏(其中“一县一业”示范新增1154盏),覆盖面积10.8万亩,减少农药使用量2.6吨。3.5万亩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区,化肥亩用量较上年减少0.13 %,有机肥亩用量较上年提高4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共抽检蔬菜样品10735个,合格率达100%。
七是进一步优化营销环境,市场化水平明显提升。通过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内外各种推介会、展销会、对接会推介元谋蔬菜产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杂志、广告等媒体宣传元谋蔬菜品牌和入选云南“十大名品”的蔬菜产品,提升品牌形象;农业大数据平台为电子商务、物联网、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和蔬菜产业管理服务搭建了更加高效便捷的平台,蔬菜交易市场提升改造增强了服务能力,蔬菜交易更加规范顺畅。“元谋番茄”获国家地理性证明商标,“元谋蔬菜”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注册为集体商标。2019年,“元绿”牌洋葱、“自然之星”牌有机甜脆玉米、“信旺爱”牌牛蒡3个蔬菜产品获“云南省十大名品”表彰,成为全省获“十大名品”最多的县市;2020年,“元绿”牌洋葱再次获“云南省十大名品”表彰,元谋蔬菜品牌的知名度逐渐提高。
八是加强资源整合,强化要素支撑。一是加强项目整合,强化资金支撑。共整合农业相关项目5个,整合资金3954万元。二是加强人才整合,强化技术支撑。依托省农科院元谋热区所等科研机构和方志远、朱海山、张仲凯等专家工作站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帮助企业及农户解决在蔬菜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技术难题。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举办农民技术培训班148期,培训农民10303人次。一年一度的“蔬菜种业博览会”搭建起外地专家与当地新型经营主体之间技术交流的桥梁,2019云南•元谋蔬菜种业博览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18家企业参展,参展品种1345个。三是加强融资整合,强化投入支撑。在省级财政奖补资金200万元贷款贴息补助的拉动下,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蔬菜产业发展的贷款总额达到19657万元。农业招商引资引入县外到位资金4.023亿元。
尽管我县在蔬菜产业发展中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仍然存在着:产品原料价格过高,工艺简单、营销水平不高、创新发展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增值空间有限等问题。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统筹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初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与营养健康、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和电子商务等农村产业有机结合;加快布局调整,依托现有加工园区、产业集聚区等,建设一批产业发展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精深加工程度深、示范带动机制好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企业;依托农业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加快形成品种专用、生产定制、产销对路的精深加工引领生产发展的新模式,促进加工企业由小到大、加工层次由粗(初)到精(深)、加工业态由少到多、加工布局由散到聚,着力扶持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地分享精深加工带来的增值收益,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感谢焦鸿雁委员对我县“三农”工作的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元谋县农业农村局将按照县委提出的产业发展思路,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品结构,培强壮大绿色产业,加速元谋农业转型升级。
元谋县农业农村局
2020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