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元谋县人民政府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元谋易地扶贫搬迁让群众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

日期:2019年11月26日   作者:   来源:楚雄日报    点击:[]

元谋县易地扶贫搬迁甘塘安置点是云南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项目点之一。为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元谋县在完成934户、3497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后续扶持力度,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不仅让搬迁群众住上了新房子,更让搬迁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做好“搬迁+就业”文章 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以建设就业“扶贫车间”为着力点,先后在甘塘安置点、能禹蔬菜批发交易市场新建“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为贫困劳动力就业创造条件。在甘塘安置点建成“扶贫车间”1个,吸纳贫困劳动力60余人,人均月工资达2400元以上;在能禹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建成“扶贫车间”1个,吸纳贫困劳动力30余人就业,人均月工资达3000元以上。

认真抓好搬迁劳动力技能培训,由包保干部进行“拉网式”入户调查,精准采集易地扶贫搬迁户基本信息,摸清劳动力结构、培训及就业需求,建立培训就业信息台账。今年,根据需求举办了家禽饲养、特色种植、花卉园艺、家政服务、中式烹调、建筑安装6期劳动技能培训班,培训易地搬迁劳动力503人次。举办专场招聘会1期,精心筛选出省、州、县内外适合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低门槛类就业岗位2500多个,涉及普工、机械加工、饭店服务员、保安保洁等50多个工种,30余家用人单位到场参与招聘,300多名有就业意愿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参加招聘会,200多名群众与企业签订了用工协议。村民普爱秀家原来住在姜驿乡白果中村,干旱、缺水的坡地只能种高粱、绿豆、蚕豆等经济效益低的作物,干旱时连种子钱都收不回来,人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搬到甘塘安置点后,普爱秀儿子、儿媳进入果然好公司务工,短短3个月,家庭务工收入就达到17700元,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5022.43元,全家于2018年脱贫出列。在甘塘安置点,像普爱秀这样依靠就业脱贫致富的家庭还有很多。截至目前,甘塘安置点已搬迁入住的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共有1323人,1006人已就业创业,实现户均一人以上转移就业,509户搬迁困难群众通过转移就业实现了增收脱贫。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的家园美了、穷业换了、收入稳了,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了。党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甘塘大地落地生根并绽放出幸福的花朵,成为元谋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壮美历史画卷中最靓丽的一笔。(黄亚明)

做好“搬迁+产业”文章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依托甘塘安置点可开发利用土地相对充裕、光热资源充沛、临近县城并处于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核心区的实际,主动融入省委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州委“1133”战略和县委“一级两中心三基地四示范五大园”发展思路,该县在安置点产业发展上积极探索“绿色+”“特色+”等发展模式,大力实施“绿色+农业”“绿色+能源”“特色+文化”“特色+产品”“特色+村寨”,把光伏产业、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有机融合,采取“精准扶贫+特色产业+文化旅游”等模式推动安置点一、二、三产高度融合。每个组团培育2至3个增收致富产业,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着力把甘塘安置点建设成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利用人均配置1亩高标准耕地进行土地依法集中流转、集中开发、集中招商,鼓励贫困户通过资金入股分红、基地务工等方式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增强发展后劲,实现集体、农户、企业三方共赢。以打造热带水果科技园为重点,利用景观化建设的生产基地开发果蔬采摘、农耕体验、生态阳光餐厅、林间品茗、休闲垂钓等服务性经营项目,提供精品农家乐、田园体验等旅游商贸服务,改变过去单一收入模式,多渠道增加搬迁群众收入,确保贫困户实现“换穷业”。

目前,已与元谋县果然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公司以每年每亩1500元的价格对3000亩生产用地进行集中流转,搬迁群众在稳定获得地租的同时,贫困户通过每户5000元产业扶持资金入股企业,户均每年可获得600元分红;将户均50000元小额信贷入股合作社,每年可获得3000元分红。同时,群众就近到基地打工,人均每天至少收入80元;果然好公司向群众无偿发放芒果、龙眼等苗木进行栽种,在绿化环境的同时,又产生了经济效益。(管明艳)

做好“搬迁+党建”文章 战斗堡垒作用明显

认真落实抓党建促脱贫工作,完善安置点的村级党组织建设,做到指挥部成立到哪里、党支部就设到哪里,项目建在哪里、党建工作就抓到哪里,矛盾纠纷发生在哪里、党员就跟进到哪里,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按照抓领导、领导抓的原则,明确一名县委领导具体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并担任指挥长。从享受副处职级待遇的干部中优选出4名工作能力强、阅历丰富的同志担任副指挥长。从县级单位部门中抽调20余名年富力强、专业覆盖层次多、吃苦耐劳的工作人员到指挥部工作,抓实各级干部包政策宣传、包人口核定、包诉求化解、包开工建房、包动员搬迁、包过程服务、包思想稳控、包迁新还旧、包档案收集、包留住发展的“十包责任制”落实。推行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检验、干部在一线成长的“一线工作法”,发扬“愚公移山”和“钉钉子”精神,严肃工作纪律,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严把时间节点、施工安全、工程质量等关口,争分夺秒让施工图变成了安居乐业的实景。

针对搬迁群众短期内适应搬迁后的生活较为困难等问题,村级党组织、驻村工作队、党员志愿服务队主动出击,及时了解搬迁群众思想动态,开展心理疏导。针对群众对搬迁后的用火、用水、用电等不熟悉,安全隐患较大等问题,驻村队员一对一地问、手把手地教,确保搬迁群众对安全知识了熟于心。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宣教活动20余场(次),教育群众坚定不移感党恩,全面激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管明艳)

做好“搬迁+民生”文章 群众幸福感极大提升

“我家原来住在姜驿乡马腊村,住的是土房、喝的是苦水、种的是坡地,收入要看天,村里的小姑娘到外面打工都不回来了,村里像我儿子这样的伙子好些讨不着媳妇。现在我家搬到甘塘安置点,房子新崭崭、亮堂堂呢,到县城才4公里,还有直达公交车,不像以前一样进元谋城天不亮就要出发,大下午才到。现在我儿子在挂包干部的帮助下到县城一个餐馆打工,认识了一个女孩子,已经结了婚,这辈子做梦都没有想到过会过上现在这种好生活。”甘塘安置点的李晓平感慨地说。

为确保群众如期实现挪穷窝、摘穷帽、拔穷根,该县坚持“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原则,在县级建立项目资源整合和统筹实施平台,千方百计争取产业发展、专项建设、政策性补助等资金支持,并整合地质灾害避险、农村危房改造等专项补助资金、各级财政补助配套资金、信贷资金及社会资金,按照财政资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要求,整合农业、文旅、农办、水利、交运、电力等多个部门项目强力推动“元谋县傈僳族第一村”项目建设,有效破解资金难题,全面提升建设成效。如今的甘塘安置点,美丽的甘塘完小书声琅琅,一幢幢小洋楼格外显眼,房前屋后绿意盎然,宽阔平坦的水泥道路连接着各家各户,太阳能路灯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傈僳族群众彻底摆脱了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的困境。

目前,项目建设已投入资金5.2亿元,整合多部门项目资金1200余万元,“万企帮万村”企业捐赠资金545万元。每个村民小组都建设了畜圈、活动室、灯光球场、公厕,投资3115万元建设的小学、幼儿园、卫生院已投入使用。(杨占军)

做好“搬迁+融入”文章 傈僳族群众喜迎新生活

安置点的群众世居在滇川交界的姜驿乡太平、白果、画匠和金沙江沿岸的江边乡中村、丙弄、渔窝等“直过民族”集聚区,那里基础设施极端落后,是元谋县贫困程度最深、最广的地区,出门靠走、交流靠吼、吃饭靠天,“种一山坡收一土锅”和人畜杂居是当地经济社会的真实写照。为彻底阻断贫困地区的代际传递,元谋县不断改革创新扶贫模式,抢抓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建设扶持重大机遇及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集中力量打造“元谋县傈僳族第一村”。

结合搬迁群众95%以上都是傈僳族的实际,该县在甘塘安置点建设中把搬迁安置与民族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将甘塘集中安置点定位为以傈僳族文化为核心打造产城互融、文旅互融、城旅互融、旅游惠民的傈僳族特色小镇,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采用“统规联建”的方式进行民居建筑风貌打造。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通过深入挖掘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将傈僳族图腾、服饰、传统民居构件等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建设传习所、傈僳族文化展览中心、民俗风情街等极具民族特色场所,用傈僳族文化留住“乡愁”,用“乡愁”留住人心。统筹整合县内各种培训资源和力量,深入推进“新农民·新技能·新风尚”主题培训,文化部门牵头组织送文化下乡和惠民演出、民政部门牵头抓好养老服务保障、妇联组织开展家庭妇女培训、共青团组织创办少儿之家,加大对搬迁群众新生活方式的培训和引导,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新集体、新家园,让群众过上文明、健康、和谐新生活。同时,加快推进甘塘安置点临时党委、村小组党支部书记、村小组长和副组长选举,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能力,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黄亚明)

上一条:新华乡“五抓”做好危房改造工作
下一条:元谋县卫生健康局五举措提前完成水电移民房屋腾空搬入新居工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