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谋县自2014年被列为全国80个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以来,先后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水权水市场、高效节水管理机制等水利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水利改革机制,有效破解项目资金、运营管护、群众参与等改革瓶颈,取得了就像项目区农民群众总结的歌谣:“一省水、二省肥,三省农药四省工,五省成本六增收,放水不用扛锄头”的明显成效。
多元投资激活水利市场
以社会资本“进不来”“不愿进”和“不可持续”等投资难题为导向,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和投资主体参与农田水利建设、运营和管理,形成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新模式。
元谋大型灌区丙间片11.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由政府、社会资本、群众三方共同投资,通过多渠道筹集,降低政府投资压力,有效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实现主导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多方合作共建水利设施
以水利工程“重建轻管”“建管脱节”共性问题为导向,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总体要求,探索建立“初始水权分配机制、水价形成机制、农业节水激励和精准补贴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行机制、群众参与机制、工程管护机制”等六项机制,解决“谁来建”“怎么建、怎么管”“资金如何筹、效益如何分”等难题。
在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组建运营公司,成立用水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下设16个分社,将项目区1.33万用水户全部吸收为社员。通过合作社出资参与项目建设及运营管护,用水户通过股份认购后入社,社员按收益率获得回报。彻底改变农田水利工程“政府建、无人管”现状,让群众成为项目主人、受益人,形成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共建共管共赢的“元谋模式”。
精准滴灌助力水利服务
以“干旱缺水”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农业水价改革、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着力补齐农业水利配套设施短板,实施11.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铺设主管、干管等灌溉设备直通田间地头,建成管道自动化控制及监控系统。
通过智能水表“精准计量、刷卡取水”方式,群众可24小时充值刷卡取水,IC卡刷卡区联通水阀,可同时将水和液体有机肥精准送达农作物根部,有效减少用水量、水资源污染和途中损耗。亩次灌溉由原传统渠系灌溉100 m³减少到15至20m³,节水50%~85%,供水保证率可达75%以上,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2提高到0.9,年节约用水达2158万m³以上,带动种植和日常管理工人人数减少60%以上。
从水源、输水、配水、灌水全过程的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实现灌溉用水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提高供水保证率和水资源利用率,全县110个自然村6.63万人受益。
科技赋能打造节水农业
以“生产成本过高”“种植结构不优”问题为导向,在实施11.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过程中,广泛推广应用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等集成技术。
通过引导农民群众发展节水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微灌等先进技术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改变费水、费时、费工的传统大水漫灌粗放种植模式,实现省水、省肥、省时、省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供水保证率和群众节约用水意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
据调查统计,项目区11.4万亩年均节水量2158万m³,节水率为48.6%,节肥节药率达30%以上,平均劳动用工由4.5人/亩降低为2人/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区亩均用水成本由原来的1258元降至350元,亩均增收达5000元以上。
元谋县水利改革的成功经验,得到水利部、财政部等国家相关部委的充分肯定,典型经验在水利部会议和中国首届节水论坛上进行交流推广,做法成效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云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可复制、能推广的改革试点典型,走出一条水利改革促农增收的改革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