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我国种业发展的版图上,元谋县正以其独特的“南繁”之路闪耀光芒。从曾经的“难繁”困境到如今的“南繁”盛景,元谋县的转变,宛如一部充满希望与奋斗的壮丽史诗,值得我们深入探寻。即日起,推出全媒体记者采写的元谋县从“难繁”到“南繁”的种业发展之路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洋种子”不仅价格高,留种也特别难,在过去,因其品相好、产量高、耐储藏的特性占领着大部分的国内市场,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使得我国种业专家们如鲠在喉。如何通过突破关键技术打破垄断?“育种天堂”元谋县的本土企业给出了答案。
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元谋县,凭借着先天的气候优势和产业发展攻坚克难的韧劲,拿下了南繁冬夏繁国家级制种大县的称号。全县制繁种面积达4.17万亩,种子产量405万公斤,工厂化育苗年出苗12亿株以上,种业综合产值达12.3亿元。在保障国家农产品种质资源安全、突破种业“卡脖子”技术方面,本土企业逐渐崛起为一支新的力量。
走进楚雄州元谋县云南金诚种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通红的番茄标志格外醒目,在番茄研究院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工作。
云南金诚番茄种子研究院作为番茄种子“卡脖子”技术的攻关参与者,公司董事长武成勇一步步打破了元谋番茄种植长期依赖国外番茄种子的现状。
“中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种子需求大国,但中国种子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我想培育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种子。”农民出身的武成勇在元谋县蔬菜公司工作多年,非常清楚元谋高价值种子长期被国外种子公司垄断,严重制约元谋蔬菜产业发展的困境。
云南金诚番茄种子研究院实验室2003年金诚公司成立初期,靠引进国外优质番茄种子,并尝试进行工厂化育苗,解决农民购买种子价位高、种植风险高的问题。然而,这样的做法并不能改变困境。如何突围?2010年,金诚公司开始进行种子研发,武成勇也开始了跟“番茄”种子的较劲之路,带领团队以重复千百次、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决心走进实验室,戴着草帽背着水壶常年奔走在试验田上,奔走在产品研发、推广,技术服务和培训的路上,这条路一走就是20年。
从种子、种苗入手,武成勇和团队一步一步打通了研发、扩繁、生产、指导服务、“技物一体化”的高价值番茄种子产业链,每年可生产高档番茄种子50万袋。供应云南、四川、广西、福建、浙江、山东等地。
工作人员正在观察番茄果品市场反应让武成勇信心倍增,“我们的种子一点也不弱于国外种子!”随着自主研发品种的增多,武成勇的底气更足了。如今,金诚公司已经成为“研育繁推”一体化的科技型种子企业,自主研发的26个番茄新品种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登记。争取在5年之内完成番茄新品种种权登记五大系列50个以上,力争成为国内先进的番茄种子创新企业,是武成勇的下一个目标。
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我们的梦想是把绿色技术推向全国,给蔬菜装上‘元谋芯’。”和武成勇一样,云南思农蔬菜种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长楷也有一个良种国产化的愿望。
思农蔬菜种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育苗车间在思农蔬菜种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育苗车间里,物联网数据采集终端遍布四周,工作人员登录农业大数据平台,就能实时查看大棚内各种设备的监测情况并进行科学管护。育苗床上,排列齐整的育苗盘已经冒出嫩绿新芽,工人正在将达到出苗标准的种苗装车,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思农公司苗场经理仁金宇介告诉记者,眼下的这个大棚有15亩,一年的出苗量在2500万株左右,全都是订单生产,有甜玉米、小番茄、辣椒等10余个蔬菜品种,公司共有育苗棚65亩,出苗量每年在1亿株左右。
工人将达到出苗标准的种苗装车思农公司创立于2000年,从初期以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开始,围绕蔬菜产业关键技术开展研发和示范,研发新品种从茄果类拓展到十字花科以及瓜类豆类等,有10个新品种取得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公司副总经理杨育揆告诉记者,这些自主研发的品种推广到北上广深及长江流域得到市场的高度认可,一年的销售额约为600~700万元。
作为云南省首个工厂化育苗基地,思农公司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带动了一批苗厂建成,如今全县的蔬菜用苗已经全部实现订单式生产,拥有工厂化苗厂大棚的企业达到了30家。
在标杆企业的带动下,元谋种业产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累计获得制繁种专利32项,制定蔬菜种子生产技术云南省地方标准12项。云南思农、金诚、元蔬、金辉、慧种地等种业企业自主研发的96个农作物品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元谋种子”品牌持续扩大影响力注入新动能。
达到出苗标准的种苗强“芯”就是强“心”!本土种子企业的崛起,讲述着中国故事、彰显着民族自信。新的赛道上,他们已整装待发,发令枪响起后,将是他们的下一个传奇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