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擀毡技艺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据彝文古籍《起源经》记载,彝族弹毛擀毡,始创于先祖阿约阿先时代,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但它的起源和存在应与汉文献记载更早。清末及民国初期,由于生产下降战乱不断,使擀毡工艺处于沉没期,新中国成立后,擀毡工艺逐渐复苏,在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被广泛应用,流传至今。
彝族擀毡工艺主要分布于元谋县羊街镇和凉山乡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并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其使用的原料为纯绵羊毛,制作工序主要经过捡毛、打毛、弹毛、喷热水、卷羊毛、洗毡、定型、晾干成品等。制成的毡制品有披毡、垫毡、毡帽、毡褂、被毡等。
擀毡工艺是一种原生态的手工工艺,工序虽然简单,但要求工序细致,羊毛披毡、马卦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服饰,工艺好的披毡,美观,御寒保暖,体现了彝人的工艺水平。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披毡,日以取暖防身,挡风避日,夜为被,坐为垫,披为彩,美观大方。工艺精湛的披毡,可穿十年八年,甚至几十年之久,具有耐磨、御寒、防潮等实用价值。彝族擀毡制品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独具特色,是彝族人民的手工绝技,其工艺精湛,绝无仅有,是彝族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是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活化石。
彝族羊毛擀毡技艺与彝族族源和悠久的历史息息相关,可谓有古老文化的象征意义,并且始终影响着彝族服饰的演变及发展。千百年来,彝族擀毡制品始终服务于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在彝族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产品特征为厚实,轻便,挡风、御寒,劳作、放牧都极为方便,较好地服务了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彝族擀毡制作技艺是彝族人民生产技能之一,纯手工的制毯技艺不仅是一种手工活,更是彝族人民的手工绝技,其工艺精湛,绝无仅有,充分展示了彝族人民的劳动智慧。2022年12月,彝族擀毡制作工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