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稻谷飘香。眼下,各地水稻收割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在元谋县黄瓜园镇龙山村委会,水稻收割已经进入尾声,收割后的稻田并未空闲,村民们巧打时间差,在刚刚完成收割的稻田里面忙着开展下一轮耕作的准备工作。
走进龙山村委会公卓村,金色的稻谷在微风中翻起层层稻浪,收割机在稻田中来回穿梭,一串串饱满的稻穗卷入收割机中,收割、脱粒、粉碎稻秆、装车,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转眼工夫,一块稻田就收割完成。机械化作业为当地水稻收割按下“快进键”,村民们忙着装袋转运、喜笑颜开,满载稻谷的车辆来来往往,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我们村有3000多亩水稻,预计产量达204吨。这几天机械正在收割水稻,预计还需四到五天就能全部收割完成了。”看着收割机开足马力驰骋在金色的稻浪中,龙山村党总支书记杨晓霞介绍道。
“今年我家种了3亩水稻,产量还是可以的,估计可以收2.4吨左右。现在是高标准农田,我们都是用收割机来收,比过去方便多了,省力又省工!”公卓村村长云海江开心地说。
在收割完的稻田上,还有这样一幅“格格不入”的景象——农户背着打草机正在将谷杆打掉。难道收完稻谷的稻田不需要“休息休息”,马上还要种下新的作物?
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蔡明姬解释道:“龙山村委会是全州‘一村一品’番茄种植示范区,也是全县‘水旱轮作’示范区,群众以‘大春水稻、玉米—蔬菜(番茄)—青黄豆’轮作为主,每年收完稻谷后,正是下一轮番茄移栽的关键时期,农户就会抢抓时节种下番茄。这种一地多用、一地多养的种植模式,既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大豆的固氮作用能为下一轮作物提供所需营养元素,水稻秸秆还田,这一番轮作下来不仅可以减少病虫害,还能提高水稻、番茄、毛豆产量。龙山的农作物轮作模式在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效益的同时,还实现了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黄瓜园镇始终坚守粮食安全底线,充分调动老百姓种粮抓粮的积极性,探索大春水稻、玉米—蔬菜—青黄豆新型农业模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还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