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谋县姜驿乡的农家院落里,彝绣传承人张梅正飞针走线,将火红的柿子、丰收的稻田化作绣布上的生动纹样。这一传承千年的指尖技艺,在党建“红色引擎”的驱动下,正通过技艺传承、产业振兴、文化交融的三重跨越焕发新生,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指尖针线不仅绣出了民族文化的斑斓色彩,更织就了乡村振兴的锦绣图景。
红色纽带串起产业新链,绣娘变身“新农人”。在彝绣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姜驿乡深挖彝绣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民生价值。“以前只会绣些简单花样,现在有专业老师指导,还能对接订单,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补贴家用,日子更有盼头了。”张梅喜悦地说道。姜驿彝绣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姜驿乡将分散的绣娘与刺绣企业紧密联结,通过统一规划发展路径、统筹推进技能培训、订单对接与资金扶持,积极推动千年彝绣从指尖技艺转型为富民产业。

精准送技破解就业难题,小绣针激活大产业。近日,姜驿乡非遗彝绣技艺传承与创新应用培训班正式开班,54名女性学员在穿针引线中开启技艺提升。此次培训立足姜驿乡民族文化资源禀赋与深厚的彝绣工艺积淀,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与妇女就业期盼,帮助女性实现技能提升与家庭照料两不误。课程设置上,构建了“传承+创新+实用”的多元体系,理论课通过作品展示与案例解析,生动讲授彝绣文化、色彩搭配与图案设计;实操环节采用“手把手教学、一对一指导”的方式,助力学员掌握针法技艺。

创新融合激活非遗动能,彩线连起民族情。培训现场,绣娘们专注投入,彩线在指尖轻盈流转。姜驿乡以党建为引领,深入挖掘傈僳族、彝族传统纹样内涵,融入现代审美元素,从传统服饰拓展到包袋、家居用品与定制时装等衍生产品,推动产业向精品化、多元化发展。古老传说、民族图腾与现代审美在布料上交相辉映,展现出非遗技艺的当代活力。

此次培训成效显著,是非遗传承与稳就业、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有益探索。54名女性学员不仅掌握了一技之长,更成为彝绣文化的传承者与推广者。下一步,姜驿乡将持续完善“培训+就业+产销”闭环服务,培育更多懂技艺、善经营的新型绣娘,让彝绣成为妇女成长的摇篮、乡村振兴的引擎、民族团结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