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谋县羊街镇的市场上,一件件精美的彝族服饰,一只只制作精美、有文化色彩的扇子、纸伞、鞋子、让人眼前一亮,备受大家的欢迎,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促进致富的“金钥匙”。
羊街镇“彝族服饰刺绣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建英,自14岁起,她就投入到传承彝族刺绣的文化传承中,十五年来,她坚持传承民族刺绣文化,以小小的绣花针、细细的丝绒线,绣出“非遗”新画卷。刘建英致力于彝族刺绣,在传统刺绣针法的基础上,加入平针、沙针、打籽针、轮廓绣等,并与挑、压、镶等工艺结合,着重突出刺绣的立体效果。
“彝族刺绣是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传承先辈文化的一种形式。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彝族刺绣上的每个图案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寄寓了当地人民美好愿望,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这样精美的彝族刺绣不应该在我们手里失了传承,我一定会坚持下去,一直到眼花了、手麻了,绣不动的那天为止。”刘建英说道。
为更好传承彝族刺绣技艺,培养和发掘非遗文化继承人,依托以学校授课相结合,使非遗文化进校园。2020年起,刘建英到省州县学习刺绣知识,并受邀到各地开展彝族刺绣培训,目前,已参加省州县培训30多场次,绣品种类达20余种。“通过刘建英对彝族刺绣文化和技艺的讲解,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上了彝族刺绣。
通过培训刺绣、教授学徒,刘建英用匠心传承刺绣技艺,让彝族刺绣文化不被历史尘封,有了更广阔的传承前景。每天刺绣着一件件凝聚心血、承载民族文化的刺绣作品,刘建英心中充盈着传承彝族刺绣的美好憧憬。“在机绣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了解彝族刺绣并积极参与到彝族刺绣的传承中,共同保护好我们的民族技艺、民族文化。”刘建英说。
在机绣产业迅猛发展,世界各地的手工刺绣日渐消失的时代,彝族刺绣却像是彝族民间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滇中大地冉冉升起,向全世界述说着一个民族的伟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