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元谋县人民政府
首页 >> 新闻动态 >> 部门动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元谋花灯

日期:2024年08月16日   作者:马兰   来源:元谋县文化和旅游局    点击:[]

元谋花灯形成于明朝洪武年间,成熟于明末清初,流行于元谋县广大汉族地区,是一个以民间歌、舞、乐为基础,吸收外来剧种、剧目、音乐、表演形式,融合地方山歌、小调和民间舞蹈而逐渐形成的地方剧种。

元谋花灯有传统剧目72个,花灯曲谱151首,因为剧目、曲目众多,剧目观赏性较强,曲调优美动听,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清朝咸丰年间,元谋花灯剧目《陈良走厂》《九流闹馆》传入毗邻的姚安县者乐村,《玉约瓶》等部分花灯曲调传入玉溪梅园。元谋传统花灯除具有载歌载舞,表演性强,乡土味浓郁等特点,还保留了完整的传统宗教文化色彩,传统灯社供奉“老郎太子”,演员登台演出前和演出完毕都要对“老郎太子”顶礼膜拜。

元谋花灯分为文戏、武戏和庙会戏。文戏的代表剧目有《马房高中》《长亭饯别》《玉约瓶》《闵子单衣》等;武戏代表剧目有《大王操兵》《皮秀顶灯》《打花鼓》等;庙会戏代表剧目有《香山赶会》《祠堂相会》《韩湘子渡妻》《七星桥还愿》等。

元谋传统花灯分为5类:第一类源于明清小曲,具有规范曲牌的有《打枣竿》《叠断桥》《挂枝》等;第二类来自民间小曲的有《采花调》《放羊调》《龙庵歌》《山歌》等;第三类变自其它戏曲声腔的有《筒筒腔》《勾腔》《勾阳》等;第四类引自洞经音乐的有《风摆柳》《居音赞》《八卦腔》等;第五类沿用曲艺说唱的有《书腔》、说春》《莲花落》等。

据康熙《元谋县志》记载:“杨天顺善歌弹,顺以技入黔府(明黔国公府邸),每宴会必令侍侧”。从而说明,元谋在明末(1643年前),就有了能歌善舞的民间艺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定稿的《华竹新编》记载着:“立春前一日,春官献春唱,端公对舞春棒,师婆击羊皮鼓和之,番民联臂踏歌,吹芦笙和之”的社火演出,并有“荣赛歌舞,民间以相聚为乐”的社火组织。咸丰年间,元谋花灯《九流闹馆》《陈良走厂》流入姚安者乐村;《玉约瓶》和一些曲调流入玉溪梅园,由此可见,当时的元谋花灯已经逐渐成熟并对周边县市发生了影响。

1956年,元谋花灯老艺人张万育受聘到原云南省艺术学校花灯科任教。他执教五年,诲人不倦,把众多剧目、曲谱传授给艺校学生。他的学生袁留安、李开福、夏曼阡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花灯表演艺术家后,更进一步巩固了元谋花灯在云南各花灯流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了元谋花灯的知名度,使元谋花灯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知和认同,成为云南花灯九大流派之一,对云南花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云南省花灯剧团成立后,创作人员尹钊等人多次深入元谋收集、整理、改编《游春》《三访亲》《探干妹》等传统剧目。省、州、县演出团体长期上演,对活跃群众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元谋县文化局组织专业人员对花灯剧进行全面系统地搜集和整理,1985年编出《元谋花灯集成(初稿)》,记有传统花灯剧111个,其中有完整剧目85出、有剧情简介26个。2005年5月,经过文化馆非遗工作人员不懈努力,元谋“花灯戏”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花灯戏(元谋花灯)被国务院公布,文化部颁发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一条:元谋县发展和改革局传达学习中共楚雄州委 十届七次全会精神
下一条:龙川江流域(元谋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EOD项目签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