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元谋县人民政府
首页 >> 新闻动态 >> 部门动态

元谋县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一)

日期:2022年06月10日   作者:文化馆   来源:元谋县文化和旅游局    点击:[]

2022年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元谋县文化馆举办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元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

元谋花灯

元谋花灯形成于明洪武年间,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是一个以民间歌、舞、乐为基础,吸收外来剧种、剧目、音乐、表演形式,融合地方山歌、小调和民间舞蹈而逐渐形成的地方剧种。2008年6月,元谋花灯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元谋花灯传统剧目分文戏、武戏、庙会戏,其中又分袍带戏和三小戏。袍带戏场面大、人物多,生、旦、净、末、丑行当俱全,多为大中型戏。三小戏突出小的特点,即小生、小旦、小丑,以演谐趣小戏为主。元谋花灯有传统剧目72个,花灯曲谱151首,因为剧目、曲目众多,剧目观赏性较强,曲调优美动听,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彝族摔跤

小凉山彝族摔跤,彝语称“诺苏史”。这是小凉山彝族最为普遍的、深受广大青少年男子所喜爱的体育项目。摔跤在孩童时期就开始练起,由当地的老摔跤手口传身授、代代相传。2009年6月,彝族摔跤经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彝族摔跤比赛通常在“火把节”和彝族过年时,更多的摔跤比赛又是在婚礼之际。现在摔跤已成为一种常态,已经成为小凉山生产劳动、民风民俗、宗教祭祀、节日庆典必不可少的体育活动,是彝族人民宝贵的文化积淀。摔跤是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是研究彝族文化历史,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元谋泡果制作技艺

元谋泡果传承历史久远,制作技艺从民间流传已有百年的历史,属百年“老字号”,是完全手工制作的天然食品。主要以糯米、蜂蜜、白芝麻、白糖、飴糖、香油为原料,手工制作而成的一种油炸类食品。2019年10月,元谋泡果制作技艺经楚雄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从泡米、磨米、蒸、油炸、调制糖汁到成品制成,全程没有仪表、没有计量、没有参数,所有的工序都是师傅严格按照传统技艺制作而成,无任何添加剂,是师傅一招一式和精准的火候碰撞出的传统美食。元谋泡果,果形泡大,表面金黄油亮,内呈雪白网状,似丝瓜瓤,入口香、甜、酥、软,细腻化而无渣,入口即化,营养丰富,口感香甜,口味浓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元谋泡果价格亲民,均价10元一袋,远销省内外,是探亲访友、馈赠、旅游、休闲之佳品。

彝族擀毡技艺

彝族擀毡技艺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据彝文古籍《起源经》记载,彝族弹毛擀毡,始创于先祖阿约阿先时代,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但它的起源和存在应与汉文献记载更早。清末及民国初期,由于生产下降战乱不断,使擀毡工艺处于沉没期,1949后,擀毡工艺逐渐复苏,在元谋县羊街镇、凉山乡广泛应用,流传至今。2019年10月,彝族擀毡技艺经楚雄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彝族擀毡制品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独具特色,是彝族人民的手工绝技,其工艺精湛,绝无仅有,充分展示了彝族人民的劳动和智慧。擀毡制作技艺是彝族人民生产技能之一,纯手工的制毯技艺不仅是一种手工活,更是一门艺术。羊毛披毡、马卦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服饰,工艺好的披毡,美观,御寒保暖,体现了彝人的工艺水平。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披毡,日以取暖防身,挡风避日,夜为被,坐为垫,披为彩,美观大方。工艺精湛的披毡,可穿十年八年,甚至几十年之久,具有耐磨、御寒、防潮等实用价值。

上一条:元谋县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记忆非遗影像展(二)
下一条:元谋人博物馆举办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首次馆际交流展活动

关闭